智伴机器人+教育,人工智能颠覆教育界VS教师, 谁将主导未来教育?
人工智能+教育,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未来?在刚刚闭幕的2018年全国两会上,有一个热词相信你一定有所关注,那就是“人工智能”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,特别指出“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”,代表委员也针对这一话题纷纷建言献策。两会虽然结束了,但相信,未来对于“人工智能”的探索、讨论会更加火热。
人工智能会给未来教育带来怎样的挑战?它会取代教师的地位么?它会给我们的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?
人工智能颠覆教育界
老师不会被替代
自人工智能出现起,就存在一种人工智能威胁论,这种观点认为人工智能最终会取代人类。一份对外公布的联合国报告显示,未来很多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,包括一些通常认为专业性较强的工作,比如会计、医生等。
“教育不是培养流水线上的产品,无论技术如何发展,教师的言传身教、面对面的沟通交流都是育人必不可少的环节。”全国政协委员、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表示。
最新央视特别新闻《两会有啥事 我们帮你问》:哄娃神器《智伴机器人》来了!一起来看看这个陪娃的人工智能机器人,是儿童的智能陪伴早教机助父母教育,童年有小智伴的...
“未来是‘人机共教’的时代。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不会被取代,并不意味着所有教师都不会被淘汰。重复性、机械性工作都可以交给人工智能,教师需不断学习,及时关注最新技术进展,掌握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分析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和问题。”朱永新说。
批改作业交给机器人
教师要做学习设计者
面对新技术,教师不必恐惧,更无须抗拒。
面对未来,教师要做勇者。
从思考“教师教什么”转变到“学生学什么”,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者。把机器擅长的事情交给机器去完成,教师可以把更多精力用在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上。
譬如“批改作业、试卷耗费了教师大量精力”,今后,这些事情都可以由机器来完成。
儿童电视频道节目《金鹰卡通卫视》智伴机器人广告宣传片视频
机器借助大数据建立科学的评估模型,方便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,并以此进行诊断性评价。
教师还可以根据这些数据,及时对教学设计、教学评价等作出相应的调整,设计个性化的作业、开放性的任务,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,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。同时,人工智能的教育不会取代学校教育。
未来的教育一定是灵活、开放、个性化的教育。大规模线上开放课程将融入学校教育,学校不再是学习的固定场所,学校教育会呈现新形态。但是,学校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价值,学校的育人功能是无法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。
智伴机器人+教育
提高孩子的软实力
学习不仅是上课、写作业,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‘软实力’的培养。软技能是与人互动的能力。比如学校要准备一场才艺表演,父母则可借助智伴机器人对孩子进行培训,当孩子练习演讲时,只需在百宝袋选择相播放对应的故事(历史故事、成语故事、经典童话故事等内容挑选),模仿故事中角色的激情、气场、语速、语调等基础演讲技巧,家长可在一旁为孩子计时,反馈试讲效果,并给出针对性的意见,而这个过程既能锻炼孩子的领导力、团队协助力,又能让孩子在遇到问题时,勇于解决和承担,而这就是软实力。
小朋友跟着小智伴一起讲故事
智伴机器人觉得,教育不仅是文化知识的培养,软技能也是不容忽视的教育内容,以考察记忆力来评判个人能力的时代已经逐渐成为历史,每个孩子自身都潜藏着在某些方面的天赋。所以,父母们应该给孩子独立性和宽松的成长环境,让孩子从小多接触、多了解,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终身学习的能力。